

吴艳妮、夏思凝、林雨薇,对田径感兴趣的朋友或许知道这三个名字,先后以飒爽女性的形象出现在跨栏短跑项目,随后便实现了“出圈”。林雨薇最符合大众心目中传统的女性运动员形象,皮肤黝黑,身材健硕,肌肉线条分明,几乎不施粉黛,发带加马尾;夏思凝则代表了某种男性凝视下的美,皮肤白皙,身材修长,五官精致,没有什么攻击性。
只有吴艳妮,争议最大。大方秀纹身、脐钉,还有起跑前的一套行云流水的招牌拉风动作,另类美女的标签就这么植入大众心里。三人常常同台竞技,为了流量,短视频切片也开始频繁将三人并置,将人设进行到底。而且吴艳妮在接受采访时,常常带点“冲”劲儿,她毫无掩饰好恶和情绪,更直白地表达对胜利的渴望。

枪打出头鸟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,在东方智慧或者陋习的加持下,吴艳妮不出意外地遭遇了大量恶评。任何一次微小的失利都会被放大,一个眼神或者小动作都被恶意解读,她的张扬仿佛带着毒刺,刺破了很多人的玻璃心。赛前招牌动作被解读为嘚瑟,张扬的个性被贬斥为不懂礼貌,纹身和肚脐钉更是遭遇到荡妇羞辱。
在赛场上,女性却承担着赛场之外的压力。
要论个性张扬,我估计没人能超越“大虫”罗德曼,他夜夜笙歌甚至缺席比赛,比彩虹还多变的发型,满身的纹身,左拥右抱而不堪的私德,统统可以得到豁免。同样是喜欢搞怪的跳高运动员张国伟,有招牌的白鹤亮翅,还有赛场外的逗比形象,更是成为他本人的光环。拿了奥运冠军的巩立姣,却还要被记者追问结婚的问题,仿佛注定一个强壮的铅球女孩会在婚恋市场上遭遇困难。冠军尚且如此,吴艳妮就更不会有好果子吃,她为自己张扬的个性付出了代价,美甲和发型都成为原罪,无论直播、接受采访、上节目还是赛事剪辑,一次次被舆论公开处刑。
仅仅因为她是女性,便要首先遭遇凝视,这是女性运动员遭遇的第一道坎。
当然,也会有人说,竞技体育,菜是原罪,吴艳妮成绩上不去,活该被群嘲。问题是吴艳妮此前的成绩也并不比其他两位差呀,综合来看甚至少占上风。直到最近,她在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里,60米跨栏项目跑出8秒01的成绩,打破全国纪录,才扭转了舆论风向。尽管如此,还不乏冷嘲热讽,说“也没看到她第一个冲线啊”,“连决赛都没进去”,赛后她接受采访时喊道“全国纪录是我吴艳妮的了”,言语间的豪迈带有少许宣泄的成分,又被“诧异”,感觉她的表达方式带着愤恨。还是郭德纲老师说得好,“未经他人苦,莫劝他人善”,一个女孩子遭遇这么多网络恶意后,能勇敢地站在赛场上,用成绩回击哪些无聊的言语,已经是英雄了。让她还保持温良恭俭让,不仅不近人情,也是对女性的捂嘴和束缚。
既要女性场上拿成绩,又要让女性温柔可人乖乖女,刻板印象是女性运动员的第二道坎。
从吴艳妮说开去,世界冠军甚至奥运冠军凤毛麟角,即便拿过冠军,也可能随时因为之后的失误而被审判,体操王子李宁曾经被寄刀片,刘翔因伤退赛几乎被订上耻辱柱,这些运动员已经成为传奇,可他们失利时的遭遇依然寒心。
运动员成绩不佳当然可以批评,但与成绩无关的部分则不该受到无端指责。尽管运动员的身体归属一直存在争议,有人说在举国体制下,他们被选拔出来并享受到一流的待遇,自然要承担取胜的责任。这话没错,但运动员的身体是否就此被无条件、无边界的工具化?只要失利就是没完成KPI?试想这种氛围和机制下,运动员会变成英雄还是机器?体育的举国体制下,运动员确实因纳入体制而获得一定意义上的福利,但交换条件是工作(训练、比赛和规律饮食睡眠以保证身体健康),也就是说,现役运动员出让的身体部分,是以比赛为目的的部分。比如某些运动员抽烟喝酒撸串熬夜,就可以认为违约。运动员在现役时做与成绩无关的事,比如纹身美甲染发做招牌动作;运动员在退役时如何选择工作,比如开公司、走穴或者直播跳舞,也都与他人无关。
女性运动员与比赛无关的身体部分,往往成为批判和发泄的出口,这是女性运动员遭遇的第三个坎,还记得奥运会上女篮比赛,某著名解说员在比赛中跟嘉宾对话,故意引到女运动员化妆,说以往的女篮运动员很少化妆。言下之意,把女篮的失利归咎于妆容,事实却是,同样化妆的女篮队员在一年前拿到世界亚军。还有女篮核心球员李梦的私生活争议,从英雄到混蛋,只是一念之间,却跟成绩无关。
这就是吴艳妮要面对的现实,她能否逃出生天,需要靠不停拿冠军,突破自己,打破纪录,才能对抗那些围绕她身体的荒谬争议。可女子跨栏本就不是我们的强项,刘翔的横空出世太难复制,运动员的伤病和状态起伏都属于正常现象。我们不能要求吴艳妮永远不败,那不符合体育的客观规律,也对她太残忍。为什么不能宽容一些,少审视她的容貌和妆容,别拿温婉可人那套刻板印象套运动员,走出唯金牌论的怪圈,让每个灵魂自由奔跑,这才是体育的可贵之处。每个运动员不再为自己张扬但无害的性格而焦虑,吴艳妮不必为了做自己而付出额外的代价,别让她为了逃出生天而拼命,才是良善社会的应有之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