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是揪着名人用词偏差的娱乐式批判重要,还是正视那25厘米落差背后8500万残障群体“出行如渡劫”的生存现状重要?
前文回顾:
郑智化引发了一场大讨论。
深圳机场那辆升降车与机舱门之间的25厘米缝隙,因郑智化一句“连滚带爬”,炸出满城风雨。
有人忙着数监控视频里究竟有几人搀扶,有人抠字眼论证“冷眼旁观”、“连滚带爬”属不属实……更有甚者,迫不及待给这位坐轮椅的歌手上纲上线到“贬损大陆”的高度。
但在价值排序上更值得讨论的问题是什么?

1
先说郑智化。
郑智化该批吗?我觉得该。
公众人物情绪化表述,如同在舆论火药库玩火柴,“连滚带爬”四字火星子溅到基层工作人员身上,确实该挨几记闷棍。
但我们也要知道,因为王世坚视频出圈,“连滚带爬”是台湾网民热梗,郑智化只是用他表达感受而非描述真实场景。

所以并不存在严重的失实问题。
当我们抡起道德大棒时,不妨先看看价值排序:是揪着名人用词偏差的娱乐式批判重要,还是正视那25厘米落差背后8500万残障群体“出行如渡劫”的生存现状重要?
某些人骂郑智化时那股较真劲儿,要是能分三成去监督无障碍设施建设,怕是中国早成了残疾人出行天堂。

最离奇的是,我们居然还在争论“该不该让人抬着上飞机”。
残疾人想要的不是一帮人冲过来帮忙抬上去,而是良好的出行设施,可以让他们像健全人一样出行无碍。脱口秀演员黑灯说得好:“有门却要走狗洞”吗?
真正的文明不该是让残障人士享受被抬轿子式的“恩赐服务”,而是给他们能独立通行的坡道。
2
当网友怒斥郑智化“二三个人服务还不够”时,他们暴露出对残障权益的认知还停留在“施舍”阶段。他们不懂,被迫接受帮助本身就是一种屈辱,从残障设施上改进不是更好吗?

就如我一个朋友所说:
“郑智化们所需要的不是多少人为他提供服务,而是不要设置障碍,剥夺他们安全出行的基本权益。如果能够提供合规的无障碍设施和无障碍服务,不需要一个人提供服务他就能进到座位的话,我相信这正是残疾人群体是需要。他们不是要求多少人为他们服务,而是要求不要设置障碍使他们不得不接受被服务。
如果不得不接受被服务的话,那至少服务人员应该懂一点基本常识,接受过一点基本的安全训练,而不是用蛮劲拎起来拖着走,再用人搬动他的脚。提供这样的服务必须接受基本的安全救助训练。因为长期坐轮椅的人,或者老人,骨质疏松问题很严重,髋膝踝关节非常容易损伤、脱臼、韧带撕裂。那样的托拽极其容易造成身体伤害,轻则胳膊腿骨折,重则肋骨、脊柱骨折,断骨扎穿心肺肝肾内脏。
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,你机场、航空公司再道歉,再给多少赔偿,又有什么用?写那篇文章和持有相同观点的人非常多,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那样的野蛮“服务”具有把不可逆转的身体损伤强加给当事人的危险性。试想,郑智化们至少还能坐着轮椅出行,如果在托拽过程中他的脊柱骨折,那就意味着他们终生只能躺在床上,余生吃喝拉撒都要在床上度过。那个写文章指责郑智化的人,和那些对郑智化颇有微词的人,如果能够认识到这点,还会指责他吗?他们自己愿意冒着脊柱、肋骨骨折的危险,被那样服务吗?”
今天我们能因为25厘米高度差吵到热搜爆表,明天就该用同样的劲头去追问,为什么《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实施后,很多城市的盲道仍只是形象工程?

当某天残障人士能独自从容通行,而非靠“连滚带爬”的修辞才能激起水花,那才是真正的“星星点灯”。
已开快捷转载,文章可自由转载
《知情人透露当年明月“发疯”细节》已404,还没看的朋友可关注“智识漂流”公号,在智识漂流公号输入“当年”领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