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前言
三十年前,一个双手拄拐的男人,用嘶哑的声音唱到了人们心里。
在华语乐坛中,郑智化凭借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收获无数认可。

《水手》《星星点灯》等代表作,更是成为深入几代人记忆的旋律。
与其说他是歌手,不如说他是位坚守自我的勇士。

而现在 63 岁的郑智化,却因一则“怒怼机场”的发文再次引发了关注。
如今郑智化公开道歉,不到两天,央视的发文让人再次思考了起来。

网络直言惹议论
10月27日,“郑智化致歉”这则词条登上了热搜。
在火热的议论下,词条的阅读量达到了2.1亿,阅读量直升至7.2万。

到底是是什么事件引起大家广泛关注?

原来前几日,郑智化在在深圳机场登机时,因登机车与舱门存在高度差,轮椅无法推入。
情绪激动下,郑智化便在社交媒体发文,称操控升降车的司机拒调高度,自己只能 “连滚带爬” 上机,还怒斥此举 “没人性”。

作为残障人士,他的控诉迅速引发了网友的关注。

在评论区,网友纷纷质疑起深圳机场:“公共服务场所怎能忽视特殊群体的需求呢?”
在当时,这个话题还火速冲上热搜,引发了群众的思考。
不少人分享类似遭遇,还质疑无障碍设施是否真的到位。

有网友直言:“公共场合里应给弱势群体更多的关爱,25 公分差不该成障碍”。
然而,就在事件到达了热议顶峰时,深圳机场的回应,让事件在深夜迎来反转。

深圳机场通过官方渠道说明:因飞机载人时会上下移动,按规范需保持 20 厘米安全高度差防刮碰。
除此之外,深圳机场还发布了郑智化登机时的监控。

画面中显示,在登机时,机舱外有 1 名地服和 1 名机组人员搀扶郑智化登机,而飞机上,也有两名服务人员在上面接应。
并无 “连滚带爬” 场景。

监控曝光后,舆论的趋势却与之前大相径庭。
有网友对此监控评论:“5 个工作人员围着帮忙,怎么成了冷眼旁观呢?”

但也有人反驳:“虽有协助,残障人士跨高度差的窘迫真实存在。”
后来,有民航从业者出面科普,此高度差是行业通用安全措施。

而郑智化也马上发文致歉,对此做出了回应:
连滚带爬的用词是因为一时气愤,他为此道歉也感谢服务人员。
实际上,郑智化这种“耿直”的发言,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。

坦率的艺术家
郑智化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的一个普通家庭。
父母给他取名智化,希望他能健康平安的长大,但这份期望,却被郑智化两岁时的一场变故改变。

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,让郑智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,从而导致双腿落下残疾。
在别的孩子在外打闹玩乐时,郑智化只能坐在窗口充满羡慕的看着别人。

但这,也养成了郑智化敏感固执的性格。

大学毕业后,渴望自由善于幻想的郑智化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工作。
而在这个领域,郑智化凭借小时候观察别人的细微灵感很快崭露头角。

不过,没多久他的“命运”发生了转折。
那是一次新的广告合约,当时他们的公司接到一位十分挑剔的顾客。
这位顾客要求他们制作一首歌用作于广告。

可当时公司邀请许多专业歌手创作的曲子都被这位顾客否定。
这时的郑智化凭借对广告的灵感随意哼了一段旋律,当场便被顾客认可。

就这样,一首《给开心女孩》正式诞生,火遍了大街小巷。
而这,也引起了唱片公司老板桂鸣玉的注意,随即签下了郑智化。
后来,郑智化通过一曲《水手》爆火,成为了众人眼中身残志坚的歌手。

进入了音乐行业的郑智化,也将顽强进行到了底。
在1992年,郑智化曾登上春晚亮相,让他真正打开观众视野。
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在他登上春晚时,还曾有一个小“插曲”。

在彩排前一晚,春晚的导演曾询问郑智化是否要将他选择演唱的《水手》换掉。
但被郑智化当场拒绝,要求先彩排看看效果。

导演听了这话也妥协,于是,手持拐杖唱歌的郑智化唱哭了一众台下的观众。
这番固执在别的事件上也有体现。

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有人唱郑智化的歌,却将歌词更改,虽然变动不多,却造成了歌词的本意发生巨大变化。
而这,也引起了郑智化的不满,他马上发文制止。

显然,郑智化发布的文字,是聚焦事件本身、希望带来改变的坦率发声。

而当时郑智化的“耿直”曾被不少网友的赞赏。
然而,没想到是,他今次的发言却引起了“不一样”的声音。

舆论的正确焦点
回归本次事件,需要留意的是,监控画面里,郑智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成功登上飞机,但过程中确实显得步履不稳。

这一画面足以说明,在当时,残疾人士面临的实际困境是真实存在的。
可多数人的注意力,却集中到了 “连滚带爬”“没人性” 这类表述上。

在讨论这一事件时,大家的焦点也更多放在了 “郑智化登上飞机的具体过程” 上。

但回过头想,网上当时的讨论方向,是否已经出现了偏差?

再看郑智化发布的道歉声明,除了对争议用词作出解释、向工作人员表达感谢外。
他还在声明末尾明确表示:
“事件引发的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关注,比我个人感受意义更大,交由社会各方讨论。”

事实上,在他的道歉声明发布后,就有网友注意到一个关键问题:
残疾人士面临的现实困难客观存在,当下更应该关注他们实际遭遇的不便。

这一观点,也引发了网友们的进一步思考。
而郑智化公开道歉不到48小时,官媒的发文锐评,再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。

文中直言郑智化发文指出问题本是一次良性公共互动。
在大家的关注和讨论下也是推动公共服务改进的良好契机。

然而,随着监控的曝光,网络舆情开始转向:有部分网友指责郑智化“夸大其词”,甚至对其身份进行不当解读。

舆论方向的错误导致了大众将注意放置在了郑智化本人身上。
但很明显,对于公共事件的议论,应该“对事不对人”,这才是最根本的议题。
这个观点与网友所热议的重点完全不同。

难怪会有网友感慨,“央媒评论可谓是直戳要害,高下立见”。
毕竟,这件事引发关注时,大部分网友都是将目光投射至郑智化。
而忽略了此事件真正需要关注的地方。

但央媒的发文去直接点明了“要害”,呼吁大家关注公众健康事件,这完全是不同高度的议题。
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在郑智化发文后,深圳机场不仅做出回应,也马上对措施做出整改。

这个结果必定会给之后的残障人士带来帮助,而这无疑才是大家最希望看到的。

正如官媒所言,面对这种事件,我们应该不执着于表达的完美,更看重问题被真实曝光。

不陷入情绪化的对抗,更力求用理性解决问题。
不局限于某时某事,更专注于推动系统性的进步。

结语
回顾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,郑智化在一开始的言语上确实带着情绪。
然而,这也是一位残疾人面对无助时的情绪。
在监控出现后,郑智化的道歉也充满了事后的理性。

但正如官媒所言,不要在语言过于苛责。
如果只将事件聚焦到当事人的言论用词上,则会让人们忽视事件关键问题的解决。

毕竟,舆论监督不是站队,而是更好的解决问题。

免责声明: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