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花岛的创新与试错,我们与 4 位核心成员聊了聊

从《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》到《家里家外》再到《太奶奶》,听花岛的爆款几乎贯穿短剧市场的演化历程。背后是一套成体系的内容方法、创作机制与人才结构,以及对市场作品的创新型表达。

作者 | 王珊珊 (北京)

在北京三里屯的英皇IMAX大银幕上,为一部竖屏短剧举办看片会,本身已是行业宣发顶配。而当《十八岁太奶奶驾到,重整家族荣耀3》的主创登场,女孩们对每个主演都非常熟悉,兴奋地尖叫着要当「重孙」时,这个场景便不再只是粉丝见面,而是一个系列化影视IP已然成型的直观体现。

在热烈的声浪中,一个厂牌的名字被反复提及。从主演到导演、编剧,多位主创做自我介绍时都会加上「听花岛」的前缀。伴随着短剧市场的进一步主流化,用户端对于一些成绩突出的短剧公司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认知,而听花岛正是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。在社交平台,甚至有人喊出「短国第一厂牌」的口号。

这种品牌认知,建立在持续高频的爆款战绩之上。

成立于2023年的听花岛,自小程序付费阶段起便打造出多部现象级作品。从2024年的《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》《引她入室》《宫女扶摇录》《闪婚老伴是豪门》《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》,到2025年的《家里家外》《太奶奶》系列,听花岛几乎每一步都踩在短剧内容创新的前沿。

在红果短剧平台每月上新超千部的竞争环境中,听花岛并不以产量取胜,却以远超行业平均水准的爆款率独树一帜。今年上半年,其上线26部短剧总播放量突破100亿,其中12部单剧超过10亿播放量。《家里家外》《念念有词》屡破平台纪录,《太奶奶3》更创下超800万预约、次日热度突破2亿的峰值。

听花岛的核心团队拥有十余年的新媒体及影视内容经验,内部经常复盘迭代,以保持对内容趋势的判断力与嗅觉。在转型主攻短剧之前,团队就曾创办银色大地MCN,成功孵化过以剧情见长的「姜十七」账号。

这意味着,无论媒介如何变化,团队始终擅长创作符合通俗审美的流行故事。

公司现规模200人左右,编剧、导演、制片人、演员、后期、营销等核心岗位实现了In-House的全链路闭环。《太奶奶》与《家里家外》的编剧、导演等主创,不乏追随团队十年之久的核心成员。

我们与听花岛制作中心、经纪中心负责人赵优秀,制作总监 锕威,编剧黄经天,导演杨煜广分别对话,感受到不同岗位的负责人对公司理念的高度认同与落实。他们反复提及「敬畏观众」的价值观,以及「笨功夫」的做事方法。即使在整个文娱行业,这样成体系的内容方法与组织文化都是难得的。

1创新是第一位

相比市场上的其它有认知度的精品化短剧厂牌,例如马厩制片厂是以电影质感的言情美学出圈;熊和兔专攻病态强制爱,深耕情感极端;听花岛的爆款题材更加多元,跳出了单纯的女频言情框架,从古装宫廷、穿越重生、悬疑复仇、银发赛道、怀旧年代,乃至主旋律题材,都在持续涉猎。

《太奶奶》与《家里家外》系列编剧黄经天告诉我们,团队的核心内容追求是创新、美学、情怀表达,其中创新是第一位。「内容创作最大的规律和要求,就是创新。从观众的角度,观众喜欢看新的内容。从编剧的角度,编剧也喜欢创作新的内容。」

推陈出新是为了不断地满足市场的口味。《家里家外》导演杨科南将短剧与港片进行类比,「就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,各种题材和呈现方法层出不穷,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创新,我们希望短剧行业也能如此」。

在选题开发上,团队以市场反馈更加有把握的女频题材为主,其中不乏网文IP的改编。例如《太奶奶》系列改自番茄小说《孝子贤孙都跪下,我是你们太奶奶》,被团队内部视作「短剧中的短剧」,因为这个项目的人设、人物关系非常鲜明,「有趣、有反差」。

听花岛的创新与试错,我们与 4 位核心成员聊了聊

不过,需要强调的是,在一本多拍已经成为行业常态的情况下,听花岛的《太奶奶》已经是这本小说的第7个版本,但它依然实现了热度新高。

在剧本阶段,编剧团队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整合与改动,让叙述节奏更流畅,轻喜剧的风格质感更加突出,同时增加了家国情怀的呈现比重。例如,《太奶奶2》中,太奶奶去救赌博的五孙子的情节都是原创段落,从戏剧性上以及情节密度上做得更足。

此外,非常重要的是演员的适配程度。在众多版本的太奶奶中,李柯以被称为「天选太奶奶」,而除了孙子男团,曲刚饰演的「英宝」爷爷广受好评。《太奶奶3》一条获得7.4万赞的评论写道,「英宝真是整部剧的灵魂人物。」

从差异化人设到演员演绎,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角色的魅力。制片主管锕威观察到,观众可能记不得《太奶奶》讲的是什么故事,但是能记住太奶奶和儿孙的人物形象。与之相似的还有《念念有词》,同样是一本多拍,改编上的最大创新是把女主人设设定成网言网语、直爽开朗的女大学生。这样的人物不内耗,「把观众的乳腺当乳腺」,从而加强了情感共鸣。

另一方面,听花岛投入很多心血的,还有一些更探索性质的原创项目。

2024年的《引她入室》是女性悬疑复仇,通过倒叙结构、悬疑元素等创新手法构建,讲述三个女性联手找到自我,获得新生的故事。今年初的四川方言短剧《家里家外》的定位是做「短剧版小巷人家」,主打接地气的日常生活流。

正是《家里家外》的大火,进一步打破了观众与影视行业对于短剧的既定标签。编剧黄经天提到,「观众观看短剧的需求,慢慢地从『情绪』转向了『情感』」。也就是说,随着质量水准的提升,观众不再只是用猎奇心态来看短视频化的爽点,而是更能够感受到接近于传统影视剧的故事沉浸感。

当然,创新必然意味着一定的试错率。

团队今年还推出了悬疑题材的《正义之刃》,以欺诈高手抗击恶人为主线,架空世界观,涉及铲除黑帮、医疗事故等议题;《没关系,是家人啊》是双男主奇幻单元剧题材,囊括拐卖、生育、家暴等社会议题,将现实与奇幻相结合。

在当下的短剧市场,这类作品的数据反响欠佳,团队清醒地认识到「市场还没有完全认可」。但一方面是特定圈层的口碑认可度,小红书上,一些网友把这两部列为年度最爱;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演员形象的提升,《正义之刃》帮男主角曾辉打破了单一的霸总形象,更助其拿到京东618的商务合作。

听花岛的创新与试错,我们与 4 位核心成员聊了聊

2一支稳定而进化的团队

一系列爆款的背后,是核心团队持续进化的创作能力。

首先是团队对于市场趋势的准确判断。赵优秀提及,团队从2019年就意识到短视频是未来的主流内容,从2021年开始就在剧情账号的基础上试水短剧,2023年开始主攻小程序短剧,2024开始更多的转向做免费短剧。

其次是创作全链路In-House的人才架构与组织体系。公司目前拥有20多名全职编剧、近20名导演、以及近150人的制作中心,总员工数已超过200人。

听花岛的核心团队展现出了很高的稳定性。主管制片与经纪业务的VP赵优秀,加入公司已有十年左右。编剧黄经天同样早在2014年就加入了团队。这些追随公司多年的核心成员,能够将经验沉淀并复用到不同媒介形态上。

例如在做姜十七的剧情号阶段,杨煜广导演与黄经天编剧就曾合作过短剧《夜班日记》,积累了奇幻单元剧以及情怀泪点的经验。

在项目分配流程上,创始人对于每个编导的喜好与潜力都把握得足够准确,例如知道杨煜广擅长做剧情类单元剧,就将《没关系,是家人啊》这个项目推给他。另一方面,听花岛要求创作者有明确的进步与成长,不允许导演「偏科」,比如只能拍世情剧或言情剧,要做专项研究,补齐能力上的拼图。

在高效的执行层面,听花岛倾向于让核心的制片人与导演,两三个人一起形成固定的合作小组。这种稳固的搭档模式,减少了项目的磨合成本,确保了剧本能被精准执行。

在筛选新的人才时,听花岛的标准很明确:相比已有成绩与数据,更看重价值观、审美和学习能力。锕威提到说,在面试制片人时会问几个核心问题:你最想跟什么样的人合作?最不想跟谁合作?你解决过最大的bug是什么?——「基本上这三问就能有个基本认识了」。

赵优秀把「敬畏观众」称为「刻在脑门上的价值观」,而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点,全员上下都推崇「笨功夫」的做事方法,

「不能说我觉得我懂用户就是懂,而是真的要接触到用户的想法与喜好。」例如,全员强调实时追踪评论,爆款剧的前十集,每一集的前三条评论,编剧都要看。前期调研同样重要,为了写好女频内容,黄经天提及,编剧团队早期曾采访过几百个女性。

公司还有强调调研学习的「报告文化」,把内容思考落实到笔头上,不仅要写项目文件,还要学习全球顶尖内容,例如拍《家里家外》前,团队给《请回答1988》写了10万字报告;全员要统一认知,有「定位会」制度,在每个项目拍前就于公司内部对齐方向。

听花岛的创新与试错,我们与 4 位核心成员聊了聊

除了幕后创作者,听花岛是行业里最先看到演员价值的公司之一。

公司从2023年至今共签约20多位短剧演员,先后签约了王道铁、赵佳、曾辉、邓灵枢、李柯以、姜无寒、王培延、马晓伟、李昱潼、韩雨彤、赵廷义等头部艺人。

在提到选择演员的标准时,锕威同样看重「三观」与思考能力。他回忆了面试姜无寒出演《宫女扶摇录》中「丽贵妃」的场景:姜无寒试戏时带着点「拽劲儿」,先是将角色概括为「恋爱脑」,紧接着又精准分析其「底层动机是爱这个男人,而非权力」。这种能够直抓核心的理解能力,让双方快速达成了合作。

3.短剧厂牌的下一步

赵优秀告诉我们,核心团队in-house的状态能够保证公司在策略方向上「转头很快」,时刻关注到市场趋势并调整方向。

在当下,有两点明确被提出的趋势:一是提升原创比例,二是强化系列化IP。

原创比例的提升,是为应对「一本多拍」的行业弊病。

过去原创内容占比约20%–30%,10月起公司正式启动战略升级,目标将原创比例提升至70%–80%。为此,团队首次面向全行业开放征稿,征集原创剧本。

不过,这轮征稿明确只收女频类型,这也是公司的制作团队擅长的方向,悬疑等尚未跑通的类型不包括在内。

第二个方向是系列化,以《太奶奶》《家里家外》《夫人她专治不服》首当其冲。

听花岛的创新与试错,我们与 4 位核心成员聊了聊

系列剧不仅增强观众认知度,也能实现商业与影响力的双重积累。公司的总策划在近期的内部分享中提到,通过用户调研发现,大家看的短剧虽然多,但是内容很碎,能被记住的还是长剧多。「短剧最能被记住的就是系列剧,短剧想做出影响力,靠的就是系列剧。现在追剧不是追一部,是下一部。」

对于创作者来说,系列化能够帮助持续地追踪观众喜好,并将其注入到下一季中。

在内容策略上,系列化意味着持续反馈与优化。《太奶奶》第二季增加太奶奶与英宝的互动,是回应第一季观众喜好;第三季则强化家庭群像喜剧元素。

《太奶奶4》目前已超400万预约,《家里家外2》也超过150万。

作为团队重视的标杆之作,《家里家外2》的标准进一步与长剧和电影对齐,故事主线讲述一群人跨越十几年的群戏,制作周期长达30天,制作难度与成本都是短剧「天花板」级别,该剧预计将于11月月底上线。

「短剧精品化已经进入了2.0的阶段,其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生活化。大家更想看关于亲情成长的,温暖的故事,台词更通俗易懂,妆造要更贴合人物的生活的逻辑,演员的演技也要更好。我们的也在努力成长,希望跟得上市场的变化,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好故事。」

听花岛的创新与试错,我们与 4 位核心成员聊了聊

《家里家外2》剧照

听花岛的厂牌案例证明,即使在被视为「快消品」的短剧赛道,精品化路线依然有其价值。未来依然面对很大挑战:当原创比例提升到70%,成本必然上升,爆款率能否维持?系列化做到第几季观众会厌倦?In-House模式能承载多大的产能?

这些问题,不仅是听花岛的挑战,也是整个短剧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必须回答的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