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期,青年编剧“古二”在网上曝光多段录音,内容为知名导演王家卫与电视剧《繁花》编剧秦雯等人的私人谈话。录音中不仅涉及多位知名演员及剧组内部细节,还包含王家卫对部分演员人品、身材的负面点评,以及关于掠夺编剧署名权、侵占劳动成果的相关对话,此外,更有“袭警后托人捞人”等疑似滥用公权的内容。爆料者古二指控称,自己为《繁花》编剧付出了大量创造劳动,创作贡献却被王家卫团队拒绝承认且无偿占用。而《繁花》剧组发布声明称古二指控不实。
在C计划看来,这场争论的价值,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娱乐圈生态外,也是一个绝佳的亲子思辨对话契机。
我们想再次与你分享超级实用的C计划思辨工具——四步法,拆解事件的核心争议点和值得思辨探讨的问题,帮助你和孩子理性思考。

/《繁花》剧照/

发生了什么?
——事件还原
事情起因、经过、结果分别是什么?是如何一步步发酵至今的?你可以带着孩子通过不同阶段的梳理,了解事实本身,避免被一些自媒体夸张的说法和断章取义的言论所误导。
1.铺垫期:以小说形式在小众社区、相关行业群体中传播(2022年12月-2025年8月)
2022年12月,青年编剧古二(本名程骏年)在“古二新语”公众号上发文,以小说形式记录自己在《繁花》剧组的生活。提及自己又要做饭又要写剧本。2023年12月电视剧《繁花》官宣播出时间。古二发表文章,主张自己完成了该剧大量人物和剧情主线。
此时舆论处于萌芽状态,仅在影视圈从业者、编剧群体及小众社区传播。
2.爆发期:长文+录音实锤,舆论首次破圈(2025年9月)
古二发布长篇维权文,晒出工作群聊天记录、剧本创作草稿等证据,声称自己是核心剧情原创者,却仅获“前期责任编辑”署名,月薪3000元。在长文中古二提及长期过劳导致渐冻症加重。同期古二放出第一段录音,内容包含王家卫相关言论。

/古二作为前期责任编辑露出/
《繁花》剧组发微博声明称古二仅是“前期资料收集小组成员”,“在开机3个月后,未经与剧组沟通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剧组”,指控其“偷录私人对话、加工剪辑后发布,侵犯隐私”,编剧秦雯同步发律师声明指控诽谤。

/《繁花》剧组的声明/
3.高潮期:多轮录音密集曝光(2025年10月)
古二陆续发布超1小时录音,内容包含王家卫、秦雯对多位演员的评价及相关言论。古二又发第三段录音,内容包含“王家卫免费搜集年轻创作者剧本”的想法、秦雯自曝“袭警后靠人脉脱身”等表述。
同日《繁花》剧组再发声明,强调录音“蓄意剪辑、失实解读”,称古二 “长期滞留境外,逃避司法调查和认定”,已提交证据追究法律责任。上海警方则发布官方通告,证实秦雯存在拍打民警的行为,但否定“靠关系干预执法”,称其“捞人”言论是“炫耀人脉的玩笑”,案件处置合法合规。截至本文发布前,古二又发第四段录音,录音内容包含秦雯自述“捞人者”姓名等信息。

/古二放出第四段录音/
在纷纷扰扰的信息中,还原事实并不容易。
● 我们可以跟孩子在事实层面进行澄清,培养信息源意识:
双方都说了什么?做了什么?古二声称自己为《繁花》编剧付出了大量创造劳动,他列举了哪些资料、信息予以佐证?
《繁花》剧组称古二“不存在担任《繁花》编剧的情况”,又提供了哪些资料予以说明?
你是从哪里看到的?这些信息源靠谱吗?(看证据、查来源、听不同声音)
●你也可以通过“区分事实与观点”,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:
王家卫用“很装”、“不是省油的灯”等负面词汇评价个别演员。他的评价是事实还是观点?

其中的争议点有哪些?
——评价核心分歧
体现思辨能力的一个核心,在于能否对这次复杂事件进行理性、客观的评价和分析。其中古二公开录音的做法、王家卫编剧团队的对话、编剧秦雯疑似滥用公权力的行为、王家卫“形象崩塌”等话题,都值得思辨探讨:
1.针对古二公开录音的做法、王家卫编剧团队的对话
在古二公开的录音中,王家卫及其编剧团队发言姿态傲慢,对他人评价轻率、不妥帖、不体面。但无论发言的内容有多么不妥当,这些对话始终是在小范围的闭门会议中进行的。这些内容不应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被公之于众,这是受法律保护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。处于弱势立场的古二,的确是在利用舆论私刑,对个人进行审判,以达到维权或报复的目的。
如古二所愿,录音公布后,公共舆论发起了对王家卫、秦雯等人的道德审判。但审判的发起人古二,却再也无法掌控曝光程度与公共话语的流向。
你可以跟孩子探讨,并鼓励孩子进一步探究:
● 你如何评价“在背后说人坏话”的行为?如何评价把私下说的坏话公开的行为?
● 你如何评价利用舆论对个人进行审判的行为?你觉得“舆论私刑”的方式,有什么利弊?
● 有人认为古二的行为,击穿了“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底线”,你如何评价这种说法?
2.针对编剧秦雯疑似滥用公权力的发言
在公开的录音中,较为特殊的是编剧秦雯疑似滥用公权力,“袭警后托人捞人”的发言。这一段发言内容不能仅仅被视为私人隐私,它也涉及到了公共利益。这个时候,对公共利益的保护会高于对隐私权的保护。
这一段内容,是值得我们放在公共聚光灯下审视的。截止目前,上海警方已发布通告澄清。但随着古二新录音的曝光,我们需要持续关注、追问。

/上海警方的通报/
你可以跟孩子探讨:
● 为什么对公共利益的保护,要高于对隐私权的保护?
● 你认为对隐私权的保护,什么情况下要让渡给对公共利益的保护?让渡的边界在哪里?
3.针对王家卫形象崩塌
历来神秘、曲高和寡的“墨镜导演”王家卫“滤镜”碎了一地。而这件事也折射出文艺创作领域中一个永恒的悖论:作品价值与创作者个人道德之间的冲突。理想状态下,有才有德当然最好,但更多时候是“才德不兼备”。当艺术成就达到一定水平,一个人的道德失范极易引发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态度:绝不容忍的坚决,和对有才华者的无限宽容。
你可以跟孩子探讨:
● 一个人的才华与他的道德水平之间,有必然关系吗?
● 我们该如何评价这样一个私德有亏的知名导演?
● 如何看到一个人的复杂性,并给予公正的评价?

为什么?
——为什么这件事会引发争议?
此次事件引发舆论关注的最重要原因,首先是古二公开录音的行为动机:通过舆论推动署名权和劳资纠纷的解决。古二作为一个被排除在话语权和资源分配格局之外的人,当他想要和权力上位者进行对抗时,录音可能是他手上仅有的,最后的筹码。
虽然古二与王家卫编剧团队在权力结构上的不对等,并不能直接改变“违法行为”的定性,但可能可以改变我们对古二的道德判断。他的处境,击中了绝大多数打工人的情绪,充分唤起了人们的同理心和共鸣。人们会更多地代入到古二的角色当中:在一个充斥着不公、霸凌的职场上,他被剥削、打压,遭遇了各种各样不公平的待遇。

/网友对古二的共情/
这种共情背后体现了当代年轻人们心中深切的渴望: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职场环境,不会被随意抢功,不会被随意打压。自己的才华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,自己可以被真正地看见、珍视。
我们可以跟孩子探讨:
● 此次事件击中了怎样的社会情绪?
● 我们该怎么面对职场上的不公、霸凌、打压?
● 为了实现梦想,为了让才华得到发挥,我们是否应该做出部分“牺牲”?

怎么办?
——复盘与经验总结
最后我们来到【怎么办】层面。通过此次事件我们可以探讨:
● 为什么古二没有通过诉诸法律的方式来维权?
● 在诉诸法律过程中,他可能遇到什么问题?
● 这背后又反映出了什么样的行业性问题、结构性问题?
我们也需要去反思和审视当下的行业文化和社会文化:赢者通吃,缺乏对普通劳动者,或相对底层、弱势劳动者的珍视和尊重。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,且在构建这样的文化时,我们可以为之做一些什么,可以有怎样的反思和改变?
不只是王家卫录音事件,简单的【是什么-怎么样-为什么-怎么办】四步法,就可以轻松拆解大部分新闻热点事件。作为最实用、最简单的思辨工具之一,【四步法】在C计划主创的新书《学会思考》中还有更详细的说明和丰富的案例演示,感兴趣可以戳链接购买~

王家卫录音事件热度高,持续时间长,真实报道与谣言混杂,处于信息敏感期的孩子,会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这些复杂话题。但这恰恰也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珍贵契机:通过引导孩子深度解析新闻,不仅能让他们了解社会动态,更能习得信息筛选、逻辑论证与本质洞察的底层能力。除此外,通过新闻加深与社会的联结,客观看待现实,建立稳定内核,更是孩子从童年迈向成人,迎接未来挑战的起点。
C计划思辨新闻课系列,正是专为帮助孩子应对以上挑战而设计。课程面向9年级-高中阶段学生,由C计划创始人、资深媒体人蓝方老师带队研发主讲。希望能为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带来具有专业性、思辨性、实用性、多元性的新闻课,让孩子在思考世界的同时,更好地认识自己,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,去拥抱更大的世界。

班额有限,点击链接即可报名

作者:C计划团队 排版:花世
喜欢这篇文章?欢迎分享给更多朋友~
关注C计划
分享更多理性的声音
C计划9年潜心打磨一门课
C计划思辨直播课, 以批判性思维和经典书深度阅读为核心,帮助孩子懂阅读、爱思考、善沟通、会选择、负责任,适合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学生。
秋季课已经开课啦,还有少量插班名额点击这里了解课程信息,越早购买,优惠越大。⬇





